当前位置:植物百科 > 植物保护 - 正文

拯救白旗兜兰

  • 编辑:植物百科
  • 浏览:
  • 最后更新:2013年10月09日

白旗兜兰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高江云研究员及其团队正积极开展“极小种群物种白旗兜兰的人工繁育、野外回归和人工辅助移植”项目的申请工作,本次向云南省环保厅申请的“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旨在开展对白旗兜兰的抢救性保护。 

白旗兜兰(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最早发现于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Assam),后来在印度东北部与缅甸交界处也有发现。分类学家最早从混杂在从阿萨姆邦运到欧洲的波瓣兜兰(Paphiopedilum insigne)中发现和认识到的白旗兜兰,该种被正式命名后,其极为美丽的花朵让众多兰花爱好者着迷。Cribb (1998) 曾提到云南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处可能也有白旗兜兰的分布,但一直没有野外资料的证实。直到2003年,白旗兜兰在普洱市范围内首次被发现有野外有分布,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知的白旗兜兰分布点。

该分布点仅残留40余株白旗兜兰的成年植株,生长在一个外来移民村村口小河沟边陡峭的河岸上,此处土质松软,河岸极易因大雨冲刷或小河涨水而导致崩塌,且小河周围是咖啡种植园,河水已被咖啡加工厂的废料严重污染,白旗兜兰的生境非常恶化;此外,由于生长在村口的咖啡种植园旁,白旗兜兰开花时极易被发现而遭到采挖,这一珍惜的种群随时面临完全从野外消失的危险,因此,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12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在涉及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有兰科植物37种,其中就有白旗兜兰。白旗兜兰还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2012年救护繁育野生植物重点物种名单。鉴于白旗兜兰目前的现状,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已很难对现有种群进行有效保护,在开展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扩繁种苗,进而进行野外回归(reintroduction)是拯救白旗兜兰的唯一途径。 

拯救白旗兜兰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致力于区域性兰科植物的综合保护研究。据悉,该研究组已对该白旗兜兰野外种群开展了2年的种群动态监测,并通过人工授粉获得了种子,目前已通过种子无菌萌发成功繁育出第一批幼苗;同时,对其原生境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对成年植株根中的共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开展了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支持,拟在未来3-4年内,通过种子和真菌的共生萌发研究和无菌萌发,进行人工种苗繁育,获得白旗兜兰不同遗传来源的种苗;对原生境中的成年白旗兜兰植株开展抢救性保护,利用现代生态位理论对其进行人工辅助移植(assisted colonization)和相关研究;同时,利用人工种苗繁育的种苗,选择和原生地生境条件相似的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和原生地附近开展人工辅助移植或野外回归,以在野外建立新的白旗兜兰种群。该研究组将通过这些积极的努力,实现对白旗兜兰这一珍惜极小种群物种的抢救性保护。

 

阅读 +精选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