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物百科 > 植物保护 - 正文

棕背杜鹃

  • 编辑:植物百科
  • 浏览:
  • 最后更新:2014年04月18日

棕背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alutacem Balf.f.

科名:杜鹃花科 Ericaceae

保护等级:Ⅲ

现状:渐危种。随着亚高山针叶林的大量开发利用,林区面积日趋缩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致使棕背杜鹃日益减少。

保护措施:大理点仓山、丽江玉龙雪山和中甸哈巴雪山已划为自然保护区,急需加强管理。有关植物学及园林机构应积极引种栽培。

棕背杜鹃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5-15米;树皮灰色,平滑;小枝幼时有淡棕色绒毛。叶互生,厚革质,长圆状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钝,有短尖头,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锈黄色或黄棕色的二层毛被,上层由杯形或漏斗形绒毛组成,有时脱落;叶柄长2.5-4厘米,上面无沟,有毛。顶生伞房花序有花12-20,总轴长1.5-2厘米,花梗长2-4厘米,被绒毛;花萼小,边缘有7-8个波状厚齿,有毛;花冠歪钟形,长3-4.5厘米,直径6.5厘米,白色或带蔷薇色,基部有紫斑,裂片7-8,有缺刻;雄蕊14-16,不等长,基部被微毛;子房7-9室,密被扁形白色柔毛。蒴果圆柱形,长3厘米,粗7毫米,有棱,被绣色绒毛。4-6月间盛花,10-11月果熟;第二年的花蕾于当年7-8月间形成,冬季叶常下垂,进入休眠期。

分布情况:分布区气候冷凉,年平均温8-13℃,极端最高温约25℃,冬季长,常为冰雪所覆盖,极端最低温约-17- -25℃,云雾多,湿度大,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土壤为棕壤一漂灰土。大多见于冷杉杜鹃林和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中,有些地方在山脊山顶也有小片分布。

棕背杜鹃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大理、剑川、丽江、维西、中甸、德钦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等地。生于海拔2800-3900米的山地林中。

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经济价值:棕背杜鹃较原始古老,对研究杜鹃花属分类、演化有学术意义。为著名的观赏树木,应保护其种质资源。

阅读 +精选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