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物百科 > 植物文章 - 正文

植物群落的结构

  • 编辑:植物百科
  • 浏览:
  • 最后更新:2013年11月22日

植物群落的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成层性,成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上而且也表现在地下。通常热带雨林群落的结构最为复杂,其乔木层和灌林层都可各分为2~3个层次。相比之下寒带针叶林群落的结构就比较简单,只有1个乔木层,1个灌木层,1个草本层。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就更为简单了。对群落地下分层的研究,一般多在草本植物间进行,主要是研究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幅度。一般采用形态法和重量法。形态法是指挖掘一定深度的土坑,然后把土坑壁暴露出来的根系按比例描绘在方格纸上。重量法是指在土坑壁上切出一20cm210cmX5cm(长X宽X厚)的砖形土块,然后从地表开始至35cm处各切一块,再在40~45cm,60~65cm和90~95cm处各切一块,总共10块,将每一土块中的所有根系洗出,分别称量粗根、中根和细根,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制成地下部分分布图。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地上成层)、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下成层)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示,通常生态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就越复杂,而在极端的生态条件下,群落结构则简单,如极地的苔原群落就十分简单。

(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而且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而分布的不均匀性又受到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制约。如一个种在某个群落成单茎生长,但在另一个群落中又可能成丛、成堆或成斑块生长。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匀性,对林下植物的分布就有很大的影响。在光照强的地方,生长着较多的阳地植物(如在郁闭林冠中的林窗处,情况就是这样),而在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生长着少量的耐阴植物(如郁闭的热带雨林下的草本植物)。总之,群落环境的异质性越高,群落的水平结构就越复杂。群落的水平结构就如同在一个绿色的地毯上镶嵌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一样,绿色的地毯就是某一植物群落类型,而五颜六色的宝石就是由不同生态因子形成的不同的小群落,正是它们构成了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三)时间结构——周期性和群落季相

如果说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话,那么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时间结构。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如早春开花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开花,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即已结束,而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则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群落中,植物生长、发育的异时性会很明显地反映在群落结构的变化上。因此,周期性就是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外貌按一定顺序变化的过程,是植物群落特征的另一种表现。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如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在春季开始抽出新叶,夏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林冠,秋季树叶一片枯黄,到了冬季则树叶全部落地,呈现出了明显的四个季相。

阅读 +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能是您想要的...
热门图片